女人真的性解放了吗:从缠足到高跟鞋


清末民初,高跟鞋是许多现代女性的爱物。事实上,在此之前,中国女性穿的衣服“三寸金莲”,鞋跟有高度。“三寸金莲”是缠足女子穿的绣鞋,缠足后再穿高跟鞋,走路很困难。
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恋绣鞋成瘾的人。当代人自然不能欣赏绣鞋的美。但要知道,高跟鞋只是绣鞋的替代品。两者都是扭曲脚的存在。

清代缠足和高跟鞋,由于民族服装保护政策,满族女性不允许效仿汉人缠足,但满族女性穿高鞋底“马蹄底鞋”,一是适应气候和长袍的需要,二是防止大脚暴露,弥补大脚“缺陷”。民国时期,面对足球运动,汉人无法习惯汉式裙子搭配一双大脚的审美,抛弃了汉装,纷纷模仿旗装,穿着旗袍。只是汉人把满族女子踩高跷的马蹄鞋换成了高跟鞋。只有脚趾露出来,脚还小,走路优雅,和缠足没什么区别。
一、古代缠足的审美观
起初,这种缠足只是舞者对自己身体的塑造,就像芭蕾舞演员一样。缠足是为了让舞蹈看起来轻盈优雅。后来模仿的人越来越多,为了让脚看起来更小,缠脚的力度也越来越大。宋代社会生产力发达,上层女性不再需要参与劳动,被闲置。为防淫匿,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日盛,“三从四德”将女性置于从属地位。缠着脚,女人不能轻易走出闺房,男人才安心。明朝也出现了不允许“浙东丐户”男人读书,女人缠足的法律,暗示着贱民不能读书,缠足。
缠足的女人缠足多了,大脚的女人受到歧视,即使长相好看,性格贤惠也嫁不出去。有男人求亲,首先要关心的是女孩的脚不小。作为一个男人的附庸,如果你不能结婚,你就会失去生命。做母亲的残忍也要把女儿的脚缠小。古时有“疼女不疼脚”的说法。
缠足在清代登峰造极,已经从一种审美变成了民族风俗。缠足总体上经历了从纤细到弓(折断脚骨)的形状变化。清代缠足不仅要裹三寸,还要有不同的审美需求,比如瘦、小、尖、弯、香、软、正等。缠足时,如果用鞭子、藤条或木棍打女孩的脚,打脚趾脱臼骨折。

二、从缠足发展而来的畸形审美
绣鞋也是男人最喜欢的玩物,古代有专门偷女人绣鞋的流氓。女性绣鞋丢失是不敢张扬的,因为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性器官,绣鞋丢失会污染名节。
光绪年间出现了几例文人“恋鞋癖”。湘中文人易麓峰喜欢偷女人的绣鞋收藏,即使被赶出考场,耽误考试,也不愿意放下绣鞋。临终遗嘱中还写着将收藏的数百双绣鞋作为陪葬品。有些文人身边没有绣鞋,总是拿来看,摸,不能安心做事。
三、现代高更鞋新裹脚
当代“缠足病”患者用高跟鞋代替缠足,无论是因为脚小,还是模仿西方女性的高姿势,都是为了符合主流(西方)审美,扭曲自己,对身体造成伤害。可见,坏习惯并没有消失,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存在。毕竟高跟鞋还是进步了,不是为了限制女性的自由,也不是为了无知守节。然而,缠足和束胸一开始并没有这个意思。事实上,早在宋代,就有人批评缠足,但个人声音终究微不足道,时代的审美依然无法挽回地走向病态。如今,仍有许多人批评高跟鞋、隆胸、抽脂、割眼皮……也有很多热衷者。我们可以称这类人为这类人“缠足病”患者,或“束腰病”患者、“隆胸病”患者……不同的称谓,但病根是一样的。

2013年,网红脸微博举办了比胸大赛,今年4月,日本也举办了整容大赛,与当年相比“赛脚会”何其相似。如果这些审美在几百年后成为民族风俗或世界风俗,那就太可怕了。追求美是人类的共性。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,但无论什么是美,总会有一些人不符合主流审美观。事实上,什么是美并不重要。自古以来,东西方对美的态度和看法就发生了变化。重要的是“自然”二字,为了美而抛弃“自然”便下乘。历史是用来试错的。也许有些错误会在不久的将来重犯。只有不忘过去,才能不重蹈覆辙。
如今,如果有人缠足,他们会被无情地嘲笑。然而,回想起来,高更鞋或整容手术会比古代更优雅、更聪明吗?
©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THE END0资讯
# 0资讯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点赞0 分享QQ空间微博QQ好友海报分享复制链接收藏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