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苦夏”古代人没空调如何避暑了? 古人没空调怎么活过来

“苦夏”古代人没空调如何避暑了?

“苦夏”古代人没空调如何避暑了?   古人没空调怎么活过来用户1“苦夏”古代人没空调如何避暑了?   古人没空调怎么活过来119天前发布关注私信000

“苦夏”古代人没空调如何避暑了?   古人没空调怎么活过来2

  进入三伏天意味着一年中最闷热的夏天即将到来,但现代人有空调和冰箱是可以的。古人没有空调和冰箱怎么避暑?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  住 “清凉殿” 堪比空调房

  “天气这么热,我不想去任何地方,只想躲在家里看我的电视吹冷空气。”张学友的歌曲《天气这么热》唱出了现代人对空调房的依赖。但是,在没有空调的古代,人们该怎么办呢?和现代人一样,古人首先想到的是改变生活环境。

  看电视剧《后宫》·甄嬛传的观众可能还记得这样的情节———炎热的夏天,仆人把冰放在一个大瓷缸里,然后把瓷缸放在小主人和娘娘的房间里,以降低房间的温度。

  其实早在先秦就有了这种冰冷的方法。当时储存冰块的地方叫做“窟室”。洞室是一个精致的地下室。每到炎热的夏夜,贵族们都会整夜在洞室里喝酒和玩耍,这与今天人们下班后去空调夜总会喝两杯非常相似。

  到了汉代,宫殿里有冬夏两用“空调房”,冬季用房叫“温调殿”,夏季用房叫“清凉殿”。清凉殿内有多种冷却装置———以石头为床,用玉晶盘装冰块,仆人站在一边面对扇子。据古籍记载,清凉殿内盛夏依然清凉如霜。汉武帝刘彻周围的红人可以得到“常卧延清的房间”的特权。

  唐代,长安城地位较高的大臣家也纷纷建成“空调房”———“含凉殿”。含凉殿内有“扇车”,相当于今天的空调风扇,只靠水能而不是电能。用水转动风扇叶片,然后风扇吹向冷水形成冷空气。据学者研究,这种机械原理包含在学者的研究中“空调房”这种装置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进口产品,是从刷子国(东罗马帝国)传来的。“进口空调”了。

  宋朝的“空调房”我们已经开始考虑净化空气的方法。大厅里有几百盆花,“鼓以风轮”吹,不仅凉快,还能起到作用“清芬满殿”的效果。

  明清时期,皇宫房间里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,即储存冰块的柜子,上面镂空。作为冷空气出口,食物也可以储存在中间空间,如西瓜、冷饮等。这种“冷柜”后来民间也用了,还有进口货,被称为“洋桶”,当时绝对可以算是这样。“高档家电”。

  住在凉屋也是古人度夏的方式之一。凉屋通常建在靠近水的地方,用机械原理把水送到屋顶,然后沿着屋檐流下水,有很多人工的“水帘洞”的味道。冷水从屋顶流过,冷却效果自然极佳。明代有人巧用地理之势挖井纳凉,文人高连在《遵生八条》中记载,“霍都别墅,一堂开七井,都是雕刻的,盘覆的,夏天坐在上面,七井生凉,不知暑气。”

  南宋冷饮店 卖到三更才关门

  夏季饮冰,也不是现代人才特有的消夏福利,热爱冷饮的古人,早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冷饮冷食。

  但是,没有冰箱的古人,怎么做冷饮呢?

  早在周代,人们就开始用冰窖储存冬季冰块供夏季使用。《诗经》和《左传》都有冬月藏冰的记载,朝廷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每年冬天凿冰存放“冰室”或“冰井”等到盛夏再取出里面。负责收集冰块的专职人员被称为“凌人”。由于冰块在储存过程中会融化,古人经常在夏天储存三倍以上的冰块。

  春秋末期,冰的用途更加广泛,达官贵人喜欢在宴会上喝冰镇米酒。到了唐代,人们已经公开出售了“冰棍”了。将冰放入大木桶中,撒上盐,以减少冰的融化点,然后将装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,插入小木棍,过一会儿,冻成冰棒。

  宋代的冷饮非常丰富。夏天,除了喝冷酒,还可以吃各种冷饮,已经有刨冰了。

  汴京是宋代的首都,农历六月,街道两旁摆满了冷饮摊。当时卖什么冷饮?北宋开封的冰店非常受欢迎“冰雪冷元子”出售,“冰雪冷元子”由大豆和砂糖制成,炒大豆,去壳,用砂糖或蜂蜜搅拌均匀,加入小水团,最后浸泡在冰水中,成为甜而美味的冷甜点。

  南宋时期,市场上的冷饮更是琳琅满目,夜市的冷饮店甚至要卖到三更时才关门。当时杭州流行的冷饮有“冰雪甘草汤”“雪泡豆儿水”“凉水荔枝膏”等等,光听名字就够贪心了。

  伴随着冷饮的繁荣,一种比较原始的方式“冰箱”也出现在宋代,叫做“冰鉴”。其实是双层木桶,下面有底座,上面有盖子,中间有夹层。把冰放在夹层里,盖上盖子,长时间不融化。

  到了元代,冷饮又有了新的突破。据说元世祖忽必烈最喜欢喝牛奶,但牛奶在夏天不容易保存。于是,忽必烈想出了一个办法———在牛奶中加入冰块,以延长牛奶的储存时间。忽必烈很快发现了这种情况“奶冰”味道很好,所以加入了蜜饯和果酱,成为最早的冰淇淋原型。

  据说,为了保护冰淇淋的生产过程和配方,忽必烈还颁布了一项禁止制造冰淇淋的法令,除了皇室。直到13世纪,意大利旅行家马可·波罗被忽必烈接见,尝到了当时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东西“奶冰”,这就把生产方法带回西方,经过加工改造,慢慢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冰淇淋。

  明清时期,冰镇饮食已经充斥着普通的巷陌。盛夏时节,许多供应商沿街出售负担“凉水”。有的还加了杨梅、桃子,俗称“冰杨梅”“冰桃子”。伏日吃莲子汤在民间也很流行,据说能养神益脾。

  古人似乎善于发明创新,在炎热的夏天,口福也不浅。

  穿 唐代的“半臂装” 既潮又凉快

  短袖短裤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不断变化的夏装标准,但“内三层,外三层”夏天古人怎么能忍受呢?一些学者发现,古人在夏天并不都裹得很紧。

  据研究,在魏晋之前,男人和现代人一样喜欢赤膊上阵,而女人喜欢穿“开裆裤”。这种“开裆裤”它不是单独穿的。原来古人穿的是深衣(也就是上衣下衣连体的衣服),里面穿的是胫衣。胫衣可以看作是裤子的雏形,但只有裤管,没有裤裆。因为这种衣服容易脱光,古人除非过河,否则不会轻易提起下衣。

  到了唐朝,薄、透、露“半臂装”和“袒胸装”深受女性青睐。半臂装可以看作是当时相当前卫的古代短袖衬衫。与半臂装相比,更大胆的是裸胸装。张艺谋执导的《满城尽带金甲》中所谓的“满城尽带金甲”“爆乳装”,虽然被很多网友批评过于暴露大胆,但其实设计灵感来源于唐代的裸胸。

  其实,在“富人批丝绸,穷人穿麻布”在古代,衣服的材质比现代人常穿的棉花和化纤制品更酷。研究表明,当外部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,皮肤会无意识地吸收热量。这样,古人穿的纱袍和裤子不仅可以覆盖皮肤,而且宽大的形状也非常通风,形成“小对流”,与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长袍遮体有相似之处。

“苦夏”古代人没空调如何避暑了?   古人没空调怎么活过来3

  用 手摇扇子 头枕风

  扇子可能是最能体现古人夏季精致有趣的物品。素有“摇友”“凉友”在古代,雅称扇不仅是一种生风取凉的工具,也是一种艺术品———虽然扇面面积有限,但却为书画家开辟了一个题诗作画的小世界。

  据《古今注》记载,最早的扇子出现在商代,由五颜六色的雄雉尾羽制成,故称“翟扇”。但此时的扇子不是用来吹凉驱暑的,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,插在车里也是一种仪仗。根据考古学的说法,扇子在使用时左右开合,就像门一样,这就是为什么“扇”字从“羽”和“户”旁。

  到了汉代,出现了用丝绸做成的团扇,又称罗扇、婉扇。团扇多为“圆如满月”但也有梅花形、方圆形等款式。

  到了唐代,绘画作书的团扇已经相当流行了。男人和女人都用团扇,在炎热的夏天,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扇扇子,而富裕家庭的扇子更多,扇子往往装饰精美,著名的山水书法作品。

  11世纪,折扇通过日本传入中国,并迅速流行起来,男性在正式场合改为使用折扇,团扇成为女性的特殊物品。南宋吴自牧的《梦粱录》说,当时都城临安城有专门卖扇子的。“周家折叠扇铺”,说明宋代可以自制自销折扇。

  明清时期,折扇盛行。折扇、竹扇、丝扇、羽扇、葵扇等种类繁多。后来,折扇也流传到欧洲,成为西方女士最喜欢的玩具。

  除扇子外,形状各异的瓷枕也是古人度夏的必备神器。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,内部空心,下端有孔可以通风,周围可以通风,因为瓷表面有一层冷釉,很快成为古人夏季床上用品的首选。

  据说瓷枕最早出现在隋代,一开始并不是消夏纳凉,后来发展成了纳凉之用。宋代妇女李清照在《醉花阴》中“玉枕纱柜半夜凉爽,初透明”词句,其中“玉枕”即青白釉枕,也证实了瓷枕是夏季凉爽的绝佳床具。直到明清时期,随着其他材料的出现,瓷枕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

  结论:没有空调和冰箱的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天的?“苦夏”了?其实在古代没有电器的时代,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。聪明的古人不仅知道如何消暑,还知道如何消暑“修身养性,静制热”心态调整。白居易诗云“散热由心静,凉生为室空。”这份“无聊的夏天不如赏夏”超然心态,也许才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。

©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THE END0资讯

# 0资讯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点赞0 分享QQ空间微博QQ好友海报分享复制链接收藏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3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